“甲骨少女”李瑩借助新媒體讓甲骨絕學回暖 用輕量化傳播打造文化IP
最近,一名浙江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甲骨文專業的研究生李瑩在一則視頻中對自己所學專業進行了“吐槽”。沒想到,這個視頻意外走紅,并登上了熱搜。
一頭利落的短發,臉上掛著兩個淺淺的酒窩,坐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近日,甲骨文專業的研究生李瑩,因做文化科普視頻而引發網友關注。借助新媒體平臺,她讓甲骨絕學在人們生活中“回暖”,帶領大家認識、了解甲骨文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樹立起了文化自信的標桿。
創新文化表達方式的,不只是這位“甲骨少女”,青年一代正在不斷探索著屬于自己、適合時代的表達方式。此前,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的湯詩偉,曾組織身邊的考古專業人士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科普視頻,以“認真解說+搞怪捧哏”的方式收獲大批網友關注;從第一次在抖音平臺發布視頻算起,青年科普博主安森垚現在已經積累了五百多萬粉絲,他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帶領廣大網友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時間和空間的穿梭……各大自媒體平臺上,還有很多的博主帶領粉絲“云游”博物館,細數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表達“活”起來,文化“火”起來?;ヂ摼W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搭建了更廣闊的舞臺。歲月積淀的文明始終散發著誘人的光芒,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中,傳媒技術將遠離視線的文化瑰寶,以全新的面貌呈現給我們。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如何打破“隔膜”,讓傳統文化出新出彩,這是文化工作的努力方向。專業人士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冷門文化絕學,讓其在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不失為一種好的辦法。從紙張到屏幕,從書本到電子設備,文化本身的底蘊和內涵沒有削減一分一毫,文化的影響力卻“破圈而出”、驚艷世人,這的確值得思考。從河南省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到洛陽推出的“博物館奇妙夜”,事實一再表明,表達方式出新,文化傳承才能出彩。
當然,在用輕量化傳播打造文化IP時,也要守住“節操”。文化絕學怕冷,也怕過熱,“嘈雜的輿論可能會讓學術損失寶貴的成色”,這種擔心不無道理。只有用恰當的方式講述靠譜的歷史,我們的文化創新工作才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守住不變的初心?!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