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高鐵直達香港激發旅游熱 新鄭梨河鎮鮮蔬供港推進鄉村振興
供港蔬菜對標準化的要求比較高。“農藥不能用,肥料只能用有機肥,收割青菜時切口角度要一致,收割下來的青菜要一般高、一般粗,這真是個技術活兒。”
“這種青菜在咱們這兒叫‘菜薹’,在香港叫‘遲春’。”
“香港人喜歡吃青菜。當地有句話,說是‘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
“香港人吃菜薹很簡單。鍋里加水,撒些鹽,滴些油。水燒開下菜薹,一分鐘后撈出裝盤。再準備一個炒鍋,加油燒熱,把蒜蓉爆出香味,兌入生抽、老抽、蒸魚豉油,做成料汁。最后把滾燙的料汁往菜薹上一淋,‘滋啦’一聲,成了。”
雖然新鄭市梨河鎮黃甫蔡村距離香港1500多公里,但村民郜俊民卻對香港人的餐桌耳熟能詳。“香港人愛吃青菜,我種的青菜,每天都有30噸發往香港。”郜俊民說。
梨河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和緩寬闊的雙洎河繞鎮而過,為農田提供了豐沛的水源滋養。梨河鎮鎮長郭偉酬說:“我們鎮的可澆地面積大,是傳統的農業種植區。近年來,鎮區東南部的高辛莊村、學田村、黃甫蔡村、劉吉安樓村、官莊村、吳莊村成立了盈收、豐綠、僑益、登華4個農業種植合作社,專門種植了近萬畝供港蔬菜,為梨河鎮打造了一張亮麗的農業名片。”
郜俊民是盈收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他早年在外經商,2014年返鄉種植供港蔬菜,流轉的土地從剛開始的7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1800多畝。
“香港人一年四季吃青菜,我們一年四季種青菜。冬天用拱棚,夏天露天種。除了常規的廣東菜心和芥藍,還種應季的遲春、夏陽白和青心薹。每天蔬菜收割之后,裝筐送進冷庫,降溫至3℃,然后用泡沫箱包裝,晚上由兩輛15米長的卡車裝貨發車,30個小時之后,新鮮的青菜就能端上香港人的餐桌。”說起送菜的流程,郜俊民如數家珍。
供港蔬菜對標準化的要求比較高。“農藥不能用,肥料只能用有機肥,收割青菜時切口角度要一致,收割下來的青菜要一般高、一般粗,這真是個技術活兒。”郜俊民說。為了保證質量,盈收種植合作社有兩班工人。一班工人是周邊村莊的村民,有100多人,主要負責土地翻耕、平整和播種;另外一班工人是貴州、廣西等地的技術工人,有300多人,主要負責蔬菜的養護和收割?;乜偣茼f尚忠來自貴州,這個苗族小伙子對供港蔬菜的標準有著深入了解,郜俊民為他開出了24萬元的年薪。
在盈收種植合作社的工資表上,上工天數、生活補助、開荒費等項目分列清楚。收割一斤青菜的工費是七毛錢,工人們的工資一目了然,少則幾千元,多則近萬元。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立足特色資源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說起下一步打算,郭偉酬表示:“梨河鎮將堅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業經營機制,推進耕地整體托管,實現村集體、群眾的多方共贏,以合作社為主體,推進供港蔬菜、特色瓜果的種植,充分利用土地為群眾增收,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問及郜俊民的心愿,他說:“現在都有鄭州直達香港的高鐵了,種植供港蔬菜9年多,還真想去一趟香港,看看咱種的菜在香港到底有多吃香。”